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要尽最大努力救治患者,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生命至上,成为整个战“疫”过程中最高的目标。
1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武汉市和湖北省其他疫情严重地方的医疗资源顿时出现严重短缺。武汉和当地的医生在拼命工作,但医护力量依然不够;医院在努力收治患者,但床位依然短缺。据统计,疫情初期,武汉日发热门诊接诊量最多时超过1.4万人次,而1月份全市能够收治重症患者的床位仅有张左右。
疫情在蔓延,患者在激增,缺医护、缺床位、缺设备……为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医疗力量调遣迅速启动。
从1月24日除夕夜开始,来自全国各地和人民解放*的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集结武汉。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先后被确定为医院。
两座专门收治新医院——火神山、医院在短时间内拔地而起,堪称奇迹。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挽救生命。
来自全国各地和*队的医护工作者从四面八方向同一个地方集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守护生命。他们中有来自发达地区医学界的顶级专家,也有来自边远地区的普通医生;他们中有年逾古稀的长者,也有刚刚入职不久的护士。
27岁的杜富佳是医院急诊科病房的护士、时代楷模杜富国的妹妹。从除夕开始,她一直坚守在当地的发热门诊。当听说武汉急需医护人员,她主动请缨,悄悄做好了去前线的准备,还特意剪了短发。
2月21日,她随贵州第八批援鄂医疗队从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武汉,成为抗击疫情一线的战士。
为了护佑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湖北一时间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医护力量。从各地调集到湖北的重症专业医务人员达上万人,超过全国重症专业医务人员资源的10%。在白衣执甲、逆行的人群中,不乏院士、教授、医院的院长、主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其中我们有诸多的院士团队,我们有各个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医院的‘国家队’,还有各省最强的、最优势的医护力量云集武汉,参与到医疗救治工作当中,为实现我们提高治愈率、提高收治率、降低感染率和降低病亡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1月27日,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防疫战的张伯礼被紧急召赴武汉。由于在一线工作劳累过度,引发胆囊旧疾,72岁的张伯礼不得不接受割胆手术,与武汉肝胆相照。
“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在武汉,医院收治轻症病人,变“人等床”为“床等人”,为患者康复创造条件。医院、医院专门收治重症、危重症病人,从死神手里抢救生命。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协同作战,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生命的接力赛。
“一定得让他活!”这是3月25日辽宁医疗队在撤离前将患者小飞移交给福建医疗队时,小飞的主治医生对接手医生说的一句话。患者小飞只有35岁,可是病情却格外严重。为了让他活下去,来自辽宁、河南、福建三支援鄂医疗队共同作战,与新冠病*顽强搏斗了两个多月。
4月3日,小飞完全脱离了呼吸机。4月7日,医生拔除了小飞的气管套管,小飞终于能够开口说话了。
以生命守护生命。为了挽救患者生命,一线医护人员自己常常处于危险的环境。
气管插管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插管小分队被称为站在抢救生命的最前线。但给新冠肺炎患者气管插管非常危险,当患者口腔打开,麻醉医生会直接接触到含有大量病*的口腔分泌物,同时面部近距离对着患者口腔,大大增加了医生感染的风险。早期危重病人多,插管小分队的任务繁重,很多医生选择长时间待在ICU里,最高峰时一天要为八九名患者进行插管。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迟晓慧说:“气管插管虽然是一个风险很大的操作,但是我觉得这个风险特别值得去冒。通过你的这种操作,即将要溜走的生命又把他给拉回来了,这是对一个生命的敬畏。”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新冠肺炎患医院的医生。4月7日,医院医疗呼吸重症科主任詹庆元在完成任务撤离武汉前,特地来和他告别。两位医生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3月初,在易凡病情极其危重情况下,詹庆元接受重任,绝不退缩,竭尽全力。终于,一位医生挽救了另一位医生的生命。
每个人的健康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