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晚报全媒体讯(通讯员方西河)2月3日应邀参加岳阳市三区支教队寒假读书活动会议,第一次听到“科研支教”的说法,很是赞赏,希望支教队的同志们就此加大研究力度,让它成为岳阳支教的一大品牌。
我对“科研支教”很是赞赏,是因为这一提法抓住了支教的牛鼻子,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之所以有支教这一举措,就是因为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薄弱地区需要进行教育扶贫。如何扶呢?从多年来的情况看,主要是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送课上门,优秀的老师去上一堂或几堂课,再做讲座;二是定期定点送教,老师定期去固定的班级按进度教课,并按对方学校的要求做讲座,也可实行“点菜”式送教;三是驻校支教,一般是一年,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延长时间。此外,近年还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行远程教学或讲座。不管是哪种形式,在上好课的同时,都会进行相关的培训。而培训的内容之一,就是让薄弱学校的老师知道课应该如何上,为什么要这样上。这样,在送教结束后,薄弱学校的老师也能自己教好课,久而久之,教育薄弱的局面就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在支教的过程中,如何培养薄弱学校的老师,让他们快速稳定地成长起来,就成为我们应该研究的一个课题。而这个课题中,加大科研力度无疑是根本,是重中之重,不然支教的“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这是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有科技含量的工作,并不是单纯靠蛮干就能做好的。像那些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之所以能在同样的条件下将教学工作完成得更好,是因为他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分析和研究,并及时地加以总结,让经验上升为理论。就语文教学而言,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等,就是典型的代表。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以科研为核心的支教,是一切支教活动中最具生命力的,是值得我们去积极参与并努力践行的。